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00852香港网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阿米粽
发表于: 2020-10-11 16:16:59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一周,可能是属于女诗人的。先是美国女诗人、77 岁的露易丝 · 格丽克以 " 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 " 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称她 " 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之后,讲述 96 岁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传奇人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上海率先点映,回望近百年漂泊人生,叶嘉莹在纪录片中说:"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我确实有经历了人生的忧患 "。
10 月 10 日,黄浦江畔的建投书局,我们见到了 93 岁的女诗人灰娃,又一位堪称传奇的对象。尽管,她自己说:" 从来没想过做什么诗人,我的心里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灰娃来上海了。十多位作家、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参与她的自选集《不要玫瑰》出版研讨会。


出版人汪家明记得清楚,这是第四次关于灰娃的诗的研讨会。第一次是在 23 年前,那时灰娃是在诗刊上尚不为人所知的诗人;第二次是 2009 年《灰娃的诗》出版,序言是老诗人屠岸所写;第三次是 2016 年《灰娃七章》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写了序言。这次《不要玫瑰》研讨会不仅首度走出北京,还将在南京、苏州、南通等多个城市举办。


几年前的一个采访中,灰娃把自己称作 " 一个悄悄活着的人 "。很多人不知道灰娃,或者最多知道她是艺术家张仃的妻子。灰娃从来没有过成为诗人的理想,她的诗歌写作是自发的、本能的。
《不要玫瑰》中收录的最近一首诗作《带着创伤心灵的芬芳》写于今年 " 落花时节 "。" 灰娃还在写诗,出版了诗集,还能完成南巡的壮举,真是太好了。"《不是玫瑰》的书籍设计师、从苏州赶来的周晨说。
" ‘地上的路你还没有走完,每个人必须走完自己的路,这就是人生。’灰娃的这句话让我感动。在中国诗歌界,灰娃是一个奇迹,她的生命是奇迹,她的诗也是奇迹。" 谢冕通过视频向现场的灰娃祝贺。
" 是命运带我到诗的森林,诗的园子里来的。我不是先有做一名诗人的志愿,然后‘体验生活’创作。我写,从最初起就不可能有将之发表、出版的念头。" 灰娃曾这样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灰娃在家中
写诗之初,灰娃甚至恐惧自己笔下的文字,把它们冲入了下水道。是张仃,她在延安时期的导师、日后的丈夫挽救了这些文字。他告诉灰娃," 这是诗啊!不要随便扔掉,保存下来,但不要让别人看到。" 于是,灰娃把写下的文字藏在阳台上废弃的花盆中——当然,那是一个特殊年代的故事了。
在《不要玫瑰》收录的自选随笔《写诗去》里,灰娃写道,外甥女肖菲偷偷留下了当时曾嘱她扔掉的两首诗的草稿,1997 年整理出版诗集《山鬼故家》时,意外收到她寄来的那两首诗稿。其中《我额头青枝绿叶……》被选入这本《不要玫瑰》。" 我额头青枝绿叶 / 谁给戴的 / 谁的手给我套上 / 这身麻缕长袍 / 听这音乐缓缓滚涌 / 如海洋像大气波动 / 忧郁的萨克斯风 / 不要把我的痛楚悲伤吹走…… "


或许我们可以从头说说灰娃的经历。灰娃,原名理昭,1927 年生于陕西临潼,幼时随父母定居西安,4 岁上小学,10 岁小学毕业后,随母亲逃难暂居乡间。12 岁,姐姐、表姐将她送至延安,在延安儿童艺术学园学习、工作;19 岁,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辗转晋、冀、鲁、豫等地,部队渡江参加京、沪、杭地区战役,其间因病重入住南京原陆军医院,后转北京继续住院治疗。1955 年初愈后,灰娃进入北京大学俄文系求学,1960 年分配至北京编译社工作,后来患上精神分裂症。
" 心里有一种很奇怪的、不平常的感觉。每次有这种感觉都记得很清楚,眼睛不自主地望向窗外的高空。每当有这种状态,心里的感觉很美好,不是内容美好,酸甜苦辣都有,就是感觉美好,感到我这样活着多好。" 灰娃这样描述诗意光临的短暂时刻," 赶紧拿纸,像心电图一样写在纸上。每当这种感觉来的时候,有人突然叫我,奶奶吃饭了,我就特别恨他。" 这之后是艰巨的过程,用各种词汇颠来倒去编织那短暂的感觉," 或许那就有点像诗了。" 她再度总结:" 我的诗就是心电图。"


曾孙冷山朗诵灰娃的诗
" 可以用灰娃这个名字拍摄一部纪录片。灰,是 20 世纪她的经历;娃,是诗人的赤子之心。" 诗人杨键说,灰娃作诗的时间跨度很大,分明可以感受到她离诗越来越近,苦难终于酿成了灵魂的美酒,形成一道美丽的汉语彩虹。" 从早年措辞较为英雄主义,节奏如同急行军,一路转化为自然、美、本真,越到晚年,我认为诚恳让她离诗越来越近。在她晚年许多诗篇中,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现实获得了主体性,使自己成为主人,使自己成为诗人,这是最值得祝贺的地方。"


上世纪九十年代灰娃在京郊家中
近来更爱画画的作家金宇澄在灰娃的诗中看到了强烈的画面感。" 知道她是从延安出来的,但读到她的诗,完全打破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她的文字非常有性格,不是常用的词,特别有画面感、现场感,又不是完全写实的。从她的诗看不出属于南方还是北方,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引导你看另一种风景。"


" 灰娃没有师承,但有同道。你的声音不是孤单的,有很多应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从父亲辛丰年当年两次前去见灰娃的往事谈起," 特别感谢灰娃,通过她更好地理解父辈,他们曾经的道路、理想、追求、浪漫和苦闷 "。" 前几天露易丝 · 格丽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提到,充满诗意的声音和朴素的美,使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灰娃的诗也有这个特性。当我们重新感受到与时代紧张的关系、分裂的世界,这种声音显得尤其重要。诗是一种自我治疗,灰娃用她的经历和诗,展示了这一点。"
" 读灰娃的诗,被两个字打动,那就是恐惧。" 出版人王为松说,灰娃有一颗极为敏感的心,感知时代的冷暖,哪怕有细微的温差。" 诗歌也是构成生活真相的一部分。" 评论家孙孟晋在灰娃的诗里读到了 " 野生的力量、时代的痛感 ",更读到了 " 生命的爱 "。诗人陈东东说:" 很多批评家在评论诗人的时候,说这个诗人是中国的阿赫玛托娃,说那个诗人是中国的茨维塔耶娃。灰娃不需要,她就是中国的灰娃。"
灰娃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坎坷的。她曾因 " 爱美 " 受到歧视而精神分裂,但一生不改对美的追求。她十二岁入延安,长于革命队伍,周围不乏艾青、丁玲、萧军、杜矢甲、张仃、郑景康、李又然等艺术家——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当时还都很年轻。后来,她生过重病,治疗经年,濒临死亡。


1940 年在延安," 儿童 " 二字右边短发女孩就是灰娃
她一生三次婚姻,第一个丈夫武昭峰是王近山司令(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的原型)的爱将,二十三岁战死在朝鲜前线;第二个丈夫白天(原名魏巍)出身黄埔四期,国民党将领,倾向于共产党,后因暴露身份到延安,1957 年被授予解放军少将军衔,曾任六十军副军长兼川西军区副司令员、哈尔滨副市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73 年病逝;晚年,灰娃和她自幼视为导师的张仃走到了一起。


灰娃与张仃在写生途中
在汪家明看来,灰娃和张仃共同生活的二十五年,是对她此前付出痛苦的补偿,虽然仍旧辛劳,但精神上的相通、情感上的融合,让她得到一生中最珍视的安全感。2010 年,张仃去世,她忍受着打击,抑郁症复发。幸亏有诗。诗是抑郁的一部分,似乎写出一点,抑郁就少一点。转眼间又过了十年。十年来,灰娃一直住在北京西郊山里那个他们称之为 " 大鸟窝 " 的家园。


灰娃在 " 大鸟窝 " 的阳台上
当代艺术家冷冰川是张仃、灰娃的孙女婿。他说,已有两年时间,奶奶白天睡觉,整晚写作,有时写到凌晨四五点,有时写到早上七点太阳升起。" 我认真问过她,她说不知道为什么,到了晚年,特别是夜深人静以后,根本不动脑子,自然地涌到笔下。" 在冷冰川眼中,灰娃是真正浪漫的,想在森林里散步,就真的自己种了一片林子。她的生活俭朴,却不惜金钱与精力拼命实现想住在森林里的念头。" 她的每个字仿佛都是从生命底下喷出来的火热的岩浆。这是她人生必须要做的作业。"


《不要玫瑰》插图 冷冰川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不要玫瑰——灰娃自选集》收录灰娃自 1972 年始的 65 首自选诗歌,辅以回想幼年田园生活的散文选篇。学者、评论家陈子善提出:灰娃为何选出自己的这些诗,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不要玫瑰》插图 冷冰川
《不要玫瑰》
灰娃
不 不要玫瑰 不用祭品
我的墓 常青藤日夜汹涌泪水
清明早上 唤春低唱 一只文豹
衔一盏灯来
匆匆赶来安顿歇息
我深思在自己墓地
回望所来足迹
深一脚 浅一脚
寻思那边我遗忘了什么
崖畔 光影 清水 风声
徘徊 徘徊
总是 总是寻找什么
我已告别受苦的尘寰
这儿远离熙攘的人世
白日里我听见 蟋蟀空寂鸣叫
黑夜里我听见 山水呜咽奔流
我有心跟山水悠悠流走
又恐怕山水一去不回头
启明星哟
风里露里 请以清光辉映
不要
不要向灵魂询问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跳转到指定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52820 | 回复:53116





00852香港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