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00852香港网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梦幻晨星
发表于: 2021-3-30 08:31:50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68 岁的陈德安,是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一、二号祭祀坑的主要发掘者。虽然他已退休多年,依旧常常带着夫人参观三星堆博物馆,回忆文物发掘背后的故事。
2019 年 12 月 2 日,在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展示平台下面,挖探沟的考古队员碰到了三号坑的一个角。来开会的陈德安听说了就赶往三号坑,还没走到工作站附近,一位老技工笑嘻嘻地跟他打招呼说:" 陈老师,肯定有搞头!"
考古队员请陈德安下坑去看,他触摸着青铜器露出的外沿,马上确认那是一件青铜大口尊。展示平台很快被拆除,考古队员在原来展示平台下先后发现了 6 座祭祀坑,加上 1986 年发现的一号、二号祭祀坑,几百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 8 座祭祀坑。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五号祭祀坑出土的残缺的金面具
2021 年 3 月 20 日 ," 考古中国 " 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2019 年底至 2020 年间,三星堆遗址新发现 6 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玉琮等重要文物 500 余件,三星堆遗址 " 再惊天下 "。
近日,解放日报 · 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三星堆考古工作站前站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陈德安,请他回顾三星堆考古发掘,以及逐步被世人认识、了解的过程。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三号祭祀坑内拍摄的青铜器和象牙
" 大口尊,没问题 "
上观新闻:2019 年 12 月,三号坑出现时为什么请您来辨认青铜器?
陈德安:那天我们要在三星堆博物馆开会,在一、二号祭祀坑的展示平台下面,挖探沟的考古队员碰到了三号坑的一个角。离工作站差不多 100 米的地方,一位老技工笑嘻嘻跟我打招呼,他说肯定有搞头,就是肯定有希望的意思。
我追问他填土是什么颜色,和一号坑相同还是二号坑相同。他说是和二号坑相同。一号坑填土紧密,二号坑里因为器物很大,填土松一些,颜色深一些。听到填土和二号坑一样,我估计可能出现一个和二号坑年代差不多的坑。
到了现场以后,他们都很高兴,请我下去看一看。我顺着梯子下去,拿着一把手铲在上面刮了一下,不像是后代灰坑墓葬里的填土,整体像二号坑,相当于殷墟中期阶段的填土。这个时候我就说继续清理,离出东西可能不太远了。
之后,我离开工地到三星堆博物馆开会,吃饭的时候已经有人发消息给雷雨站长,说出铜器了。我们在博物馆接着开了一个短会,大家马上回到发掘工地。
我看到有 6 厘米到 7 厘米长的一块铜器边缘露了出来。他们又搭了梯子,说陈老师请你下去看看是什么东西。我右手拿着手铲,左手手指顺着边缘摸,摸了一圈铜器的口沿,我说了 6 个字:大口尊,没问题。
上观新闻:您为什么能断定是大口尊?
陈德安:发掘三星堆遗址,我们要对中原和其他地方的大口尊都进行研究,什么形制的器物都要了解。
搞考古去触摸陶器和铜器,就是我们用皮肤、用神经,去感知器物,这也是考古界前辈苏秉琦先生提倡的。每个地层从上往下,是从晚到早的发掘过程。每天出土的陶片,我们都要先摸一摸,到室内整理时,重新排一遍,把下面的地层排到前面,上面的地层排在后面,顺序倒过来。按照文化发展演变,器物发展演变从早到晚的顺序,等于又得摸一次陶片。
每一类器物各自有规律,演变轨迹具有逻辑性。我们要抓住这个逻辑性,分期排队,找出它在年代序列当中处于哪个阶段。有扎实的地层学、类型学基本功,才摸得出来。


时隔 35 年,陈德安在央视频演播现场再度举起青铜面具。图片来自央视频截图。
上观新闻:您是什么时候来到三星堆的?
陈德安:1980 年我一参加工作就到了三星堆。之后一直在三星堆工作,1984 年到 2005 年担任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长,2013 年退休以后也是 " 退而不休 " 的状态。
上观新闻:1986 年大发掘时,作为领队您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陈德安:那个时候天气很热,白天棚子盖起来闷热,没办法清理文物,但我们也不敢把棚子取开,紫外线照射一下文物会受到损失。只有阴天、温度不高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把棚子打开,大部分时间都是通宵发掘。
在取文物的关键时期,我差不多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感觉整个人已经到了极限。因为天气预报说会下大暴雨,广汉属于龙门山的集雨区,下雨一般都比成都下得大,那三天我们把文物全部提取出来,赶在雷雨之前完成了祭祀坑清理。
上观新闻:为什么您在电视节目提到三星堆附近的群众如此动情?
陈德安:2005 年以后,我虽然没有做野外工作,但还在三星堆,我能更多体会当地人的心情,他们为保护文物付出过牺牲。
因为文物保护,村民娶媳妇、嫁女儿想要修房子改善居住条件,可能没办法实现,我真的非常感谢当地老百姓那么支持文物保护工作。42 年来,在保护文物方面村民们总体还是听话的,很讲道理,我跟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
我像是他们的 " 文物村长 ",走到哪里见到我,他们都要讲一番三星堆遗址保护的情况,哪个地方又出了什么东西,还有什么线索,这已经成了习惯。春节前我在遗址走了一圈,碰到村里一个电工,他停下摩托车和我打招呼,他把村里的拆迁进度,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做工作,都一一给我汇报,我感觉到这些村民很可爱。


上图为 1986 年,考古人员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受限于当时的条件,现场裸露在空气之中,没有被完全封闭保护起来(三星堆博物馆供图);下图为 3 月 10 日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拍摄的 4 个大小不同的 " 考古舱 "。
" 无法想象 "
上观新闻:与 1986 年的大发掘相比,为什么这次三星堆遗址发掘联合了多家科研单位?
陈德安:通过勘探以后发现了 6 个祭祀坑,涉及各个学科所用的设备很多,要多个学科的人都来参与,才能做好这个工作。
高标准、高水平地进行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必须要联合,任何一个单独的单位都会有困难。这一次发现涉及的学科、出土文物种类,保护措施,以及各种信息提取,需要这么多人力、这么多设备才能够胜任,我们是根据文物的重要程度和复杂程度来组织力量的。
上观新闻:您亲历了 1986 年的三星堆遗址大发掘,2019 年三星堆再次开始考古发掘后您也十分关注。对比当年和现在的考古发掘,您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陈德安:1986 年,新中国成立不到 40 年。那时候由于条件限制,主要靠手工式的传统考古。像现在这样各种学科介入,有各种仪器设备,包括建考古工作舱,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在国内和全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考古发掘,是难得的发现。现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再加上国家非常重视考古,这一次考古发掘,有着理念先进、站位很高的发掘规划。
第一,通过各种勘探手段对坑里的情况有大致了解,制定了非常周全的预案以应对发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预案相关的设施都已经配备。
第二,有人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文物,配备了相关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员,包括文物保护人员参与工作计划和实际工作。
第三,尽可能在发掘过程中,保证信息提取,不会因为文物出土后环境改变,造成文物损失或者考古信息提取不充分。在工作舱的稳定环境中,保证文物在出土的一瞬间不受紫外线、光或者温度、微生物的影响。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也保证了标本的清洁,不让文物因为细菌污染而发生改变。
有些文物标本一拿出来要马上进行测试,原来需要用专门的车子送到文物医院。现在都集中到发掘区一体化处理,实验室分析、文物保护、信息处理这些工作离发掘工地更近了。文物标本一出来,马上得到分析、数据测试,能够提供及时的应对措施。
1986 年在最后的清理阶段,我们从民工中选了一位体重最轻、只有 67 斤的妇女下坑。现在的发掘现场,有了升降移动的操作平台,考古队员趴在平台上可以只用手接触文物,保证易碎文物不被破坏。
上观新闻:现在的技术手段在 30 多年前无法想象。
陈德安:肯定是无法想象的,不仅是我们国家无法想象,全世界都无法想象。现在三星堆祭祀区的这些设施,在全世界考古发掘当中都是非常全的,得到了世界考古学家的赞扬。三星堆考古不只是文物引起世界的关注,包括这里的工作设备、环境条件,整个工作过程都引起世界考古学家的注目。
上观新闻:那么您在 1986 年大发掘时,有没有留下遗憾?
陈德安:根据当时的条件,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要说完美肯定是不完美。
现在文物保护、信息提取各方面条件改善,也在不断地出成果,这一点我感到很欣慰。从 1921 年西方近代考古学传到中国,中国考古学经过了 100 年时间,我们走过了艰苦的历程,进入了崭新时代,现在三星堆遗址考古有这么大的飞跃,我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利用电脑现场查看新发现的象牙雕,并进行记录。
认识三星堆
上观新闻:您上大学时,三星堆在专业教材上只有比较小的篇幅,到上世纪 90 年代,中学课本里也还没有三星堆。现在,三星堆遗址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您对这种变化有什么感受?
陈德安:变化确实非常大。最早在人们心目中,三星堆是一个不太起眼的遗址。虽然有很多专家认识得深刻,觉得很重要,但毕竟拿不出过多的实物材料说话。
改革开放前,三星堆的考古工作没怎么做,而且砖瓦厂的取土对遗址破坏、挖毁得厉害。
改革开放之初,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三星堆遗址发掘提到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日程上,从 1980 年在那个地方进行考古,到现在将近 42 年。当中没有发掘的时候,我们也是在做文物修复,或者对原来的材料进行整理研究。42 年来,我们的工作没有停顿过。
1980 年开始,我们住在砖瓦厂腾出来的十几间房里,到现在雷雨站长还住在那一带。几十年里,我们考古队没有离开过砖瓦厂的工作室。
除了最早我接手出了两个祭祀坑,我们还做了大量的城墙调查勘探、遗址分布范围勘探,一层一层搞清楚核心区、一般文物分布区,划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
因为有这 42 年持续的工作,才有今天三星堆在人们心目中这么大的影响。今天的年轻人条件比我们当年更好,他们也很勤奋,会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上观新闻:去年夏天,一位湖南女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引发了网友的讨论,很多人劝说她不要从事考古专业,您怎么看待考古专业?
陈德安:考古这条路完全可以走,我认为考古首先是健康的事业,其次是高尚的事业。
为什么说是健康的事业?因为考古是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很健康。
中华文明十分久远,而且我们是大文化、大文明,有这么丰富的遗址、古墓葬、建筑遗存,从事中华文化的大文化考古,这个工作肯定是高尚的。中华民族有这么多考古资料,今后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理论体系。
栏目主编:宰飞 本文作者:王倩 文字编辑:宰飞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zaifei@jfdaily.com
本文内文图:除署名外均来源于新华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跳转到指定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52820 | 回复:53116





00852香港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