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00852香港网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发表于: 2020-11-3 18:54:15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石家河遗址出土玉团凤。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城河遗址出土象征权力的钺。" 太阳人 " 石刻。石家河遗址出土连体双人头像玉玦。郧县人遗址出土手斧 ( 郝勤建 摄 ) 。曾侯谏盉。曾伯克父盨。枣树林曾国贵族墓地出土青铜器组合。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卣。湖北界内曾密集分布着史前城址。


郧县人头骨化石 (郝勤建 摄)


城河遗址出土陶器 (彭小军 供图)


曾国遗址出土 虎形金饰


曾国遗址出土青铜器 可见大量铭文
阅读提要
最早的 " 太阳人 " 石刻,长江流域最早的粟遗存,长江流域最早的 " 四室一厅 "…… 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诉说着什么?古老的青铜之路由谁掌控?又是什么支撑起早期国家崛起?考古工作将历史场景活化,为长江中游一幅幅历史画卷增加信度。
2020 年 5 月,国家文物局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项目 ( 夏商周时期 ) 正式纳入 " 考古中国 " 重大研究项目,由湖北省牵头,与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共同实施。
10 月 28 日,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之夏商周课题项目组组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表示,几代考古人一直在孜孜追寻先民足迹,破解长江中游文明密码。湖北考古,特别是近年来诸多重大发现及研究成果,无不展示着长江中游文明的灿烂成就,彰显了长江中游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多元一体发展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实证 " 早期中国 " 文明基因贡献了湖北力量。
湖北考古揭示长江中游早期文明灿烂成就
在可以稽考的先秦文献中,长江中游一度是个荒蛮的地区。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不这么认为,他介绍称,近年来在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引领下的诸多重大发现一再实证,自新石器时代起至秦统一,长江中游的先民们同样创造了灿烂的早期文明。
【新石器时代】
屈家岭
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
在湖北这片土地上,距今约 8500 年左右,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就在此兴起发展,因最早见于宜都城背溪而被命名为城背溪文化。
城背溪文化时期的文物中,有一件 " 太阳人 " 石刻,当属长江中游最早的雕刻艺术。该石刻雕刻手法古拙,线条简洁,而主题明朗,内涵神秘。" 太阳人 " 头顶之上有圆形太阳纹,射出 23 条光芒线。专家认为,太阳是象征农业丰产的神,自然受到城背溪文化先民的膜拜。考古资料表明,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被认为是太阳崇拜的五大发源地之一。
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后,逐步过上定居生活,衣食住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荆门屈家岭遗址联合考古队现场负责人陶洋介绍,2015 年至 2020 年,考古队在屈家岭遗址揭露了一批重要遗存,其中在很多红烧土残块中发现稻谷、稻壳痕迹,反映出当地丰收、稳定的农业生产活动。植物考古进一步揭示,约 5800 年前,屈家岭就出现较成熟的稻作农业,约 5600 至 5300 年前,粟作农业也传播至此。陶洋称,屈家岭遗址发现大量碳化粟(去壳后即小米),是长江中游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粟遗存。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粟作在这里相得益彰,使屈家岭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城河遗址联合考古队领队彭小军介绍,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屈家岭及其文化辐射区域的制陶业也获发展,快轮制陶技艺已普及,出土大量器型丰富的陶器,最薄的蛋壳彩陶杯,仅 0.5 毫米厚。彩陶纺轮的出土,则可窥见先民相当的纺织能力。
应城门板湾遗址发现距今 5000 年左右的 " 四室一厅 ",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房屋遗存。该建筑院落占地近 400 平方米,房前有走廊,主体房屋坐南朝北,四开间,南墙上开有多个落地窗,房内有火塘痕迹,室内居住面光滑平整,墙外有形状规整的散水。考古工作者认为,这座土坯砖砌大型建筑,结构复杂,设计合理,展现了长江中游先民高超的建筑技术,及较高的生活水平。
城河
约五千年前的文明曙光
城河村,湖北沙洋一个小村庄,却以 " 城 " 命名,似乎是先民留给后人的提示。经考古证实,这里确有一座史前古城,也就是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在地。
城河遗址联合考古队领队彭小军介绍,考古工作揭示,该遗址约 70 万平方米,距今 5000 年左右。作为汉水西部一个区域性中心,它以体量宏大的城垣、规则有序的人工水系、城中心大型院落建筑及祭祀遗迹等系列遗存,实证了这一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成就。
此外,遗址王家塝墓地发现 256 座墓葬,是迄今少见的长江中游史前大型墓地,其葬俗独特、棺具明确、随葬品丰富、等级明显。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曾指出,独具特色的葬俗礼仪,表明长江中游地区与同时期的海岱、良渚地区等达到同等的社会发展水平。
获评 2018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专家认为,城河遗址这些重大发现表明,长江中游地区在距今 5000 年前后,已出现文明曙光。
石家河
长江中游持续千年的文明中心
9 月 24 日," 考古中国 " 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在京发布,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等 5 项考古新成果,被认为填补了史前考古中国的多项空白,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
石家河遗址群,位于长江中游腹地,在约 8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密集分布着 40 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主体年代为距今约 5900 年至 3800 年。60 余年来,几代考古工作者在此开展考古调查发掘表明,石家河遗址群是长江中游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等级最高、附属聚落最多的都邑性聚落,其内涵丰富,遗存保存较好。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向其芳介绍,2014 年至 2019 年对石家河遗址群开展联合考古,揭示的谭家岭古城大型城址及高等级敛玉葬、印信台大型祭祀场所、三房湾专业制陶作坊等发现最为引人瞩目。考古表明,在距今 5500 年至 4200 年,长达 1000 多年的时段内,石家河不仅是长江中游的特大型城址,也是这个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代表了长江中游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石家河的先民创造了大量丰富的物质、精神文化,在石家河遗址群的陶器上发现约 200 个刻划符号。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指出,这些刻划符号与文字有密切的联系,初步具备了原始文字的基本特征。
石家河遗址群的谭家岭、肖家屋脊发现大量精美玉器,造型生动、技术精湛,是史前中国玉器的巅峰之作。其中,神人头像、龙、凤、鹰、蝉等造型,在后世商周玉器中都有出现,且风格可谓同出一源。专家认为,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直观体现。
【青铜时代】
" 金道锡行 "
支撑早期国家崛起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进入青铜时代,制作兵器与礼器都需要用到的主要原料——铜,成为重要战略物资。
武汉盘龙城遗址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最大、出土遗存最为丰富的城邑遗址,自被发现以来,出土大批青铜器。几年前,考古队在小嘴遗址点发现一处大规模铸铜遗址,系在夏商都城之外首次发现。
近年来,京山苏家垄、枣阳郭家庙及随州文峰塔、叶家山、枣树林等曾国遗址,均出土大量青铜器,动辄发现一两千件。早年发掘的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重达 10 吨,曾侯乙编钟更是以庞大的体量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世界音乐史,被中外学者称为 " 稀世珍宝 "。
曾国大量青铜文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方勤认为,考古发现证实,在丝绸之路、茶叶之路之前,中国存在一条青铜之路,被称为 " 金道锡行 " 或铜锡之路,而曾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他介绍称,曾国在西周早期立国,始封地及政治中心位于古代一条重要的南北通道——随枣走廊上。随枣走廊正是 " 金道锡行 " 主线路,即铜路的南方线路,作为周王室同姓诸侯国的曾国,受命于周王朝,承担着控制、运输、管理南方铜锡资源的职责,使鄂东南的大冶、江西瑞昌和安徽铜陵等地的铜矿、铜料资源,源源不断地经随枣走廊再北上运至周王朝。" 曾伯桼 " 青铜器铭文 " 克逖淮夷 " 等,均证实这点。曾国得 " 近水楼台 " 之便,出土大量青铜器就不足为奇。
致力于推动公共考古的考古学者许宏在介绍 " 金道锡行 " 时称," 金道锡行 " 通到都城,然后又影响了整个中国,由此,可以说是 " 金道锡行 " 支撑了早期国家的崛起。大量的铜资源运到中央王朝,也为创造辉煌的青铜文明奠定基础。
湖北古人类发祥地之一
10 月 28 日,湖北省博物馆 " 郧县人 " 展厅,资深义务讲解员胡昇又一次为观众深情讲解," 目前所见古人类化石,有的只有几颗牙齿,像郧县人头骨保存如此完好的,极为罕见!"
当天,曾参与郧县人头骨化石发掘的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冯小波,为筹备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 30 周年特意返汉。他接受采访时说,两件头骨化石均发现于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著名考古学家和古人类专家贾兰坡等专家进行研究、鉴定后一致认为,此化石属于直立人,距今 100 万年左右。除了头骨化石,郧县人遗址还出土动物化石 2000 余件、石器 4000 余件,丰富而重要的遗存引起世界关注。中法学者开展合作考古,研究成果除登上《自然》《人类学》等国际知名刊物外,还进入美国和日本的教科书。冯小波则获得法国人类古生物研究所 " 通讯院士 " 称号。
冯小波称,中法合作考古最大的收获当属发现了手斧。手斧是两面加工的石器,形制比较规整。远端呈尖状,较薄,根部较厚,较圆钝。在国际旧石器时代研究领域,手斧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重型工具。郧县人手斧的发现改变了西方学术界 " 旧石器时代中国无手斧 " 的定论,不仅如此,2002 年,中法专家在各自国家同时公布了中国古人类比欧洲人更早使用手斧这一研究成果。
冯小波还介绍,西方有一种 " 莫维斯线 " 观点深深影响学术界,该观点认为东亚和东南亚的早期古人类制作和使用简单粗糙的石核工具,如砍砸器和石片工具;在西亚、欧洲和非洲地区,早期古人类掌握了更先进的打制石器技术,制作和使用更为精致的石器,如手斧和薄刃斧等。郧县人手斧的发现,对这一观点构成挑战。
除约 100 万年前的郧县人外,在湖北这片土地上,古人类绵延不绝,约 200 万年的建始人,约 50 万年前的郧西白龙洞人、郧县梅铺人,约 20 万年的长阳人,约 10 万年前的郧西人,约 2 万年前的汉阳人,这些考古资料表明湖北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
文物资源大省也是考古重地
10 月 28 日,记者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获悉,湖北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 36473 处,数量居全国第七,其中,古遗址古墓葬等考古资源 23324 处,居全国第四。
继曾侯乙墓后,我省共有 12 个考古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 个项目入选 " 考古中国 " 重大项目,多个项目获 " 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湖北作为文物资源大省," 考古重地 " 地位也更加凸显。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称,下一步,我省将加大推进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的力度,公布首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联合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屈家岭、苏家垄、石家河、龙湾、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同时,将统筹全省文化、文物考古和旅游资源,深化文旅融合,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与 A 级景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把考古资源价值挖掘、文物保护展示利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用好考古成果,讲好荆楚故事。
此外,还将发挥湖北优势,推动考古发掘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组建科研平台、实践教学基地,引领考古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楚统一长江中游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共同构建灿烂中华文明
在长江中游史前各个发展阶段,湖北均占据着重要地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孟华平在相关专著中介绍,湖北不仅是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命名地和主要分布区,还拥有大量史前城址。长江中游迄今发现和确认的史前城址约 20 座,分布在湖北的达 17 处之多,如天门龙嘴、石首走马岭、应城门板湾等。这些城址大多距今约四五千年,处于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长江中游在中心城址石家河的引领下向前发展,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
进入青铜时代后,长江中游是中原王朝重视并精心经营、开发的南土。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郭长江称,该墓地发现青铜铭文近 6000 字,是迄今考古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批东周时期金文资料。其中 " 禹 "" 夏 " 等铭文,见证了统一中国文化基础的形成过程。
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对长江中游的控制逐渐减弱,楚国趁机崛起,并逐步一统长江中游地区、淮河流域。专家称,楚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统一,为秦统一全国及长江中游完成华夏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之夏商周课题项目组组长方勤认为,大量考古成果表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与黄河流域共同构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本版撰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张君 黄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跳转到指定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52820 | 回复:53116





00852香港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