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00852香港网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发表于: 2020-7-16 10:42:57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以安徽考生徐孟南为代表的一些少年,在十几年前,用高考故意拿 " 零分 " 的方式,宣告自己对当时教育体制的不满。这群青春期农家少年用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幻想和反抗,也用这种方式试图向外界寻求理解和认同。
" 年龄差 "
2020 年 6 月末的一天,安徽合肥。当山东省十几年前的高考 " 顶替 " 受害人陈春秀、苟晶们站出来发声时,新闻舆论急速发酵。安徽省内的一所大专院校课堂上,师生们就此展开了讨论。
上课的是一位 30 多岁的年轻老师,刚来学校不到一学期。课堂坐着几十位学生,多数在 20 岁左右,稚嫩脸庞上闪烁着好奇的眼神。由于临近暑假,学生们归心似箭,这场讨论并不能吸引太多注意力。为此,老师将讨论落脚点放在了当事人陈春秀想要重读大学的想法上。" 重新读书这想法很好,只是她适应起来可能会有困难,跟周边的同学会有一个‘年龄差’。" 老师说。说到 " 年龄差 ",全班同学都笑了,一齐转过头来,将目光对准了徐孟南。他今年 31 岁,是全班年龄最大的学生。" 大家在笑什么?" 老师问。几个同学说:" 徐孟南就有年龄差。" 徐孟南站了起来,给这位新来的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徐孟南曾是安徽高考一名 " 零分 " 考生。2008 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时,他故意写下自己的名字、考号,在试卷上控诉当时的教育体制。他列举出 " 十大罪状 ",希望以这种方式得到零分,表达对应试教育的不满。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舆论关注,一时争议不断。10 年之后,徐孟南回了头。2018 年他再次参加高考,被省内一所大专院校录取。10 年里,他从一个冲动少年成长为一个父亲,先后经历打工、结婚、离婚,有一儿一女,同班同学普遍比他小 10 岁左右。他跟他们一起上课、生活,当了班长。徐孟南个子瘦高,皮肤白净,长着一张娃娃脸,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说话时习惯双手在胸前比画着一圈圈手势,像一个想要说服他人的演讲者。尽管有 " 年龄差 ",徐孟南却对本刊记者说,他并不觉得不适应,能跟大家打成一片,享受同学开他玩笑,这能说明他人缘关系不错。" 现在是我一生中最没什么压力的阶段。" 徐孟南说。


徐孟南在家中卧室里学习和整理材料这与 12 年前的他截然不同。
那一年,他一边消极抗争现行体制,一边积极地推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自制 " 杀死现行教育体制 " 的告示张贴,在网络上广发博客与网帖、建立网站、给教育部写信,以图推进教育改革。最激烈时,他在高考后制造 " 假自杀 " 现场,写下遗书,试图唤起大众的注意力。反抗的路上,徐孟南并不孤独。2006 至 2008 年,全国各地出现数位 " 零分 " 考生,均尝试着类似的手段,向社会昭告抗争的姿态。来自河南南阳的考生蒋多多,率先在 2006 年高考试卷上写下不满,成了那一年的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成绩出来后,蒋多多接受采访时称:" 即使有大学录取我,我也绝对不会去。"2008 年,徐孟南以及云南昭通的考生吉剑也前赴后继。此后,被曝光的零分考生渐渐少了起来。虽然重上了大学,但徐孟南仍对十几年前的经历念念不忘。近一年多来,他整理了过去的笔记,开始创作相关内容,讲述自己与这些 " 零分 " 考生的故事。高考扬名后,他们的命运各有分野:有人消失于大众视野;有人先打工后创业,实现阶层跨越;只有徐孟南一人在十年后重考大学。他选择了学新闻,学习写作、拍摄与剪辑,将这些往事发到抖音、微博等内容平台。放暑假后,徐孟南每天宅在家中,白天学习和整理材料,晚上兼职做电商运营,一个月能有 5000 元收入。离婚后,女儿归妻子,儿子由自己的父母看着,他专心制作当年同为零分考生的小视频。" 这些小视频还没做完。" 徐孟南说,每个考生都有好几集短视频,他打算利用暑假把这些视频剪辑制作完。
在高考临近的前后,通过网络找他求助的学生和家长也多了起来," 每天都有 2、3 个 ",通常是成绩不佳、打算弃考者。徐孟南会奉劝他们,知识改变命运,要敬畏高考,珍惜机会。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首页写道:" 对于一些现行体制,我们最好先去适应它,然后去驾驭它,最后再去改变它。"
零分计划
徐孟南 1989 年出生于安徽亳州蒙城市县郊的一个村子,距县城约 4 公里。这是一个典型中部农村,地势平坦,一望无垠。年轻人多数在外务工,剩下的老人们带着孩子,在 6 月末的农忙时节忙着收麦子。
徐孟南家中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由爷爷奶奶带大。四个子女中,姐弟都早早辍学,唯独徐孟南成绩最好,从村小升至镇里初中,最后考入蒙城二中——全县第二好的中学。父母十分重视,中考前,父亲曾想过多花点钱找关系,把他送到最好的蒙城一中。徐孟南拒绝了,觉得二中更有把握。父亲为此生气。当时的蒙城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2018 年摘帽)。高考之前的徐孟南从未出过县城。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县城街道多是坑坑洼洼土路,车辆一过就扬起尘土。2000 年,知名演员牛群来蒙城挂职副县长,一干就是五年。牛群经常利用自身资源,请很多明星来县城演出助阵、参加活动。" 当时听说牛群要来,大人们都有点不相信,一些媒体还写着牛群来这有点‘掉色’。" 徐孟南说,很多家乡人会去县城围观牛群组织的文艺活动,但他只能从乡亲们的闲谈中感受那份热闹。那时候他在镇里念初中,专心准备中考。即使考上蒙城二中,也并不意味着就能稳上大学。高三有约 1000 多人,本科上线率在 50% 左右。二中的优势和重心都文科,拿过多次县文科状元,但徐孟南学的是理科。初中时,他的老师就将他们定位为理科生,反复提醒:" 你们以后都要学理科,文科的东西不用看。" 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一律不学。


徐孟南的初中母校。
他记得他上初一时有 4 个班,到了初三就只剩下 2 个班了,辍学率很高。高中学习紧张且压抑。校内宿舍有限,十人一间,三张桌子,没有衣柜,非常拥挤。徐孟南和同学合租在校外一个平房院内,院子分租了多间,他和两个同学占据其中一间,一年租金 200 元。家里条件清贫,他每天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座是绳子系的,脚踏板摇摇欲坠。他吃 1.5 元 / 份的炒面,3 元 / 份的素饺子,经常饿着肚子。徐孟南腼腆内向,寡言少语。高一刚入学时,班主任叫他回答一个问题,他脸涨得通红,答不上话,自此老师再也没叫过他。进入高中后成绩也出现下滑,他憋了口气想要证明自己。那时候没有手机,学生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来自报纸,或是网吧。进入高二后,语文老师让班级集体订阅一份语文类报纸,徐孟南为了省钱没定,平时借着看。某一天,他在语文学习报的一处角落看到一则作文大赛有奖征文启事,一下子兴奋了起来,跃跃欲试。由于文笔差,学校的作文竞赛他都没有参加资格。他幻想着悄悄地拿个奖,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一连几夜,徐孟南写下好几篇小文章投了过去。几天后,他收到回信说稿子入围,但需缴纳参赛费。他留了个心眼,查询 114 号码,能与信封上的号码对上。于是,他从生活费中省下 50 块钱汇了过去。最后,这笔钱石沉大海,号码也停机了。他被骗了。为了这次作文大赛,徐孟南还去了一趟新华书店,想要找些书作参考。在书店里,他看到了韩寒的《通稿 2003》。在书里,韩寒以激烈语态抨击当代教育制度,用 " 穿着棉袄洗澡 " 比喻学校所教无用。这让徐孟南极其震惊," 当时一下子就茅塞顿开的感觉,感觉这么多年被蒙在鼓里 "。然而,对于一个从村里走出的少年来说,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徐孟南在接触韩寒的这本书之前,几乎没有课外阅读。他只记得在镇上念初中时,学校有一个 10 平方米左右的阅览室,摆着上百本书籍。有一次,他拿了一本文学书籍想要借阅,却被当值老师没收。" 你们只管好好学习,不要看课外书。" 老师这样说。上高中后,徐孟南连学校阅览室在哪都懒得去打听。接触韩寒后,仿佛为他打开一扇新世界大门。他将作业本变成日记本,记录下自己的所行与所悟,3 年里写下 30 万字;他开始频繁出入网吧,在烟雾缭绕、冲杀的音效与嘶吼中浏览博客和论坛,开通了博客,撰写自己的观点与理念,提出自己的 " 三人行 " 教育理念。如初中就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高中根据兴趣选专业、学校按科目分走班制度、文化课分为学科考试与日常生活知识考试两种、高考录取根据高考成绩与平日总成绩之和决定等等。那是互联网与自媒体初兴的年代,也是韩寒和蒋方舟们被全民讨论的时代。二人以文学作敲门砖,提供了传统路径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悄然间影响着无数学子。2007 年,有 8 万人报名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创下参与人数之最。寄往作家出版社的一封封信件与稿件下,有着无数颗想依靠写作进入大学乃至成名的心。2006 年的河南考生蒋多多算是一个先行者。蒋多多是女孩,同样出生农村," 多多 " 这个名字意为多余。从小学起,她一直成绩不错,一度被家人认为有上重点大学的希望。上高中后,蒋多多迷恋上写作。她将所写的小说偷偷地投往四处,其中一篇被一家杂志社采用刊登,这给了她巨大的鼓励。从那之后,她沉迷写作,以 " 醉心飞魔 " 的笔名写下 100 多万字。2006 年高考,她用蓝黑双色笔答题,在密封线外写下笔名。出分后,她某一科因违纪被记零分,从而引起关注。徐孟南在一本刊物上读到了这个故事,他决定效仿。从高二起,他谋划起零分计划。这个计划他深埋心底两年,只写在了作业本上和博客里,从未对他人讲起。直到高考前,一个同学过生日,他才在祝福语中称,自己要去干一件大事,但并未明说何事。" 请相信我,我不是堕落了。到时候你会明白的。" 徐孟南给同学写道。" 我要的是精神,不是金钱!"" 老师你可以不用 π 算圆面积吗?"" 老师你认为当代数学有哪些缺陷?"" 老师你觉得用微积分解决问题精确吗?"2008 年,在距离安徽蒙城 1200 公里远的云南昭通,吉剑在高考数学试卷上质问阅卷老师。这是吉剑第二次参加高考。他数学成绩优异,英语却常考三四十分,严重偏科。从高二起,他写了很多数学论文,寄给各个大学,妄图通过论文直接被破格录取。失败后,他利用高考声讨高考。这些考生们在声讨高考时,内心仍是非常胆怯的,恐惧爬满了心头。徐孟南至今还记得那时的心虚:为防止监考老师察觉,他要在试卷上偷偷摸摸地写。3 个监考老师、30 人的教室里,老师一走到附近,他就得赶紧把内容蒙上,装模作样地做试题。或许是因为这样,最后分数下来时,很多考生也并非如愿拿到了零分。徐孟南最后拿了 143 分,吉剑的语、数、英分别为 23 分、8 分、5 分,理综有 132 分。徐孟南很是失望。143 分并不能获取关注,反而可能迎来耻笑和嘲讽。他的博客无人访问,点击率没有任何提升。家人对零分计划蒙在鼓里,只觉儿子发挥不好。曾经,有乡亲们问他大概能考多少分,父亲会说:" 歪歪考(稍微考一下),不得考个四五百分?" 如果正常考,徐孟南估计自己能上本科。徐孟南决定去 " 自杀 "。他写了一封遗书,首次对家人挑明自己的理念,带着两件旧衣服就出门。在家乡的涡河岸边,他摆上旧衣,搬到一块大石头扔到一边,制造 " 坠石落河 ",最后买了车票去邻县。他没有多少钱,每天只吃一顿饭,睡大街、工地和河边。夜里,他幻想着 " 自杀 " 后引起关注成名,来熬过长夜。蚊虫不断骚扰,他就用废弃的宣传条幅遮住脸和手臂,一夜拍打。如此生活五六天后,媒体上还没有他的消息,徐孟南的内心矛盾起来。他担心家人,也纠结自己的行为是否太傻。落魄之下," 零分 " 与教育改革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 算了,就当一切都没发生。" 他想着,种一辈子田,和家人平静地过一生也是一种幸福。他在日记里写," 心里矛盾,就想哭,可眼泪就是不往下掉。" 最后,他在大雨里徒步了 34 公里回家。


徐孟南的家人。
徐孟南现在相信,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方式。消失的几天里,徐家人心急如焚,把县城翻了个遍。得知了他的叛逆后,父亲被吓到了,从他朴素的经验中,挑战体制是一种类似犯法的行为。" 你这是在犯罪!" 父亲说。他把儿子的笔记与文章扔掉烧掉,销毁了 " 罪证 "。徐孟南并不甘心。他从网络世界寻找慰藉,与吉剑等考生通过博客、QQ 建立起联系,相互抱团取暖。在大家的建议下,他决定找到本省媒体曝光自己,不料在电话前守了几天,才接到媒体问询。报道刊登后,他翻着铺天盖地的消息,看着不断闪烁的 QQ 图标,觉得 " 上瘾 "。" 如果当时高考之前我的教育理念能被引起大家的关注,我高考就不会考零分了。" 徐孟南对我说,为了引起关注,他想过很多办法:给韩寒和郑渊洁留言、给教育部写信。他还自制数张 " 改革 " 告示,买了油漆,高考前后在校外涂抹。他胆小,只在夜里行动,被油漆熏得难受,一见人来就停,甚至溜。这些告示与标语第二天就被遮住了。这些当时的年轻人对高考的反抗,更像是一个青春期少年向外界寻求认同的故事。蒋多多在 " 零分 " 后面对当地干部送来的 400 元钱时,抹泪大喊:" 我要的是精神,不是金钱!"高考的喧嚣归于平静之后,他们要面对的是现实的生活,后者远比乌托邦似的空想要残酷。来自贵州的 " 零分 " 考生张强,因高考时写下《作文与嫖妓》一文,被人称为 " 零分状元 "。这位 " 状元 " 在高考后的首次旅途中就遭遇不顺。在登上远行列车时,他被拥挤的人群挤下了火车,摔在了一旁的铁轨上。而不远处,一辆火车正在驶来,朝着铁轨上的张强不停鸣笛。人群停止了拥挤,围观着他的命运。生死之间,张强拼命地往轨道外爬行,最终躲过一劫。他后来对人回忆,往外爬的那一瞬间,他思考了很多,想着高考,想着自己的过去与未来,感到 " 自己错了 "。想要上大学的目标,从未如此清晰明朗。
" 我想上大学。" 火车驶过后,他 " 哇 " 的一声哭了出来。
" 最重要的是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 "
高考后,徐孟南听从爸妈安排,去投奔在上海打工的姐姐。这是他人生第一次走出蒙城,而他记忆中的上海,与蒙城没有太大区别。姐姐一家在上海郊区的城乡结合部卖小吃," 也就是农村的模样 "。
第一份工作是在广告灯箱组装厂,产品出口海外。工厂很小,一共四人,一位 20 多岁的工友跟徐孟南聊得最多。这位工友初中辍学后在社会上混,为兄弟坐牢,妻子选择离婚。他反复对徐孟南说,最想做的事就是回校读书,来此打工就是为了攒钱读书,念书才是出路。" 我从他的眼神中读出,他很后悔没有好好念书。" 徐孟南听了很纠结。他开始承认自己做错了,但又说自己不后悔。那时已是暑假,与张强交流后,两人决定再去找记者报道自己想上大学的事情。" 我想我们俩在一起的影响力很大,应该有大学录取我们。" 徐孟南说。他瞒着姐姐一家回了合肥,找了当地媒体,憧憬着走上大街上能被人认出,其间还他人被骗了 700 元钱。然而报道出来后,影响力大不如前,徐孟南看着报纸上那个困苦少年,觉得就像 " 一个乡巴佬 "。回到上海后,徐孟南进入一个包装厂打工,包吃包住,每天工作 12 小时,工资 800 元 / 月,无劳动合同。他知道这低于上海最低工资标准 960 元 / 月,不签劳动合同更是违法的。他咨询了律师,找到劳动局投诉,要求双倍工资赔偿。投诉的结果还没下来,两位老板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到底图什么。徐孟南说,一为工资,二为法律。" 别人都不这样,你为什么这样做?" 老板说,上海不正规的厂很多,但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徐孟南说出了自己高考故意考零分的故事,说:" 我要的就是改变这种现状。" 老板笑了,说:" 如果你还要这样下去,我可以多花几万块钱,换个地方开厂。但你也不好过,包括你的家人。" 徐孟南被这句话吓住了,他接受了老板提出的条件,不让其他同事知道,拿了双倍工资走人。打工几乎是所有 " 零分 " 考生最初的归宿。像是闯入狼群的一只只绵羊,初入社会的他们被追击与捶打。
徐孟南想回学校,但生活驱赶着他往另外的方向走。2010 年,他在家人的安排下,与一个患有言语障碍的姑娘结了婚,在岳父的养猪场里干活,一个月 3000 元,两人生下一儿一女。几年后,双方和平离婚,徐孟南又辗转江浙沪打工,做起电商,写起文章。在他长达 150 页的博客目录中,有关电商的内容代替了教育与高考,成了主流。靠着做电商和写自媒体文章,他一个月也能挣上一万元,直到重新参加高考。" 人终究还是要会一点技能的。" 徐孟南说,他之所以选择重来,也是因为想学一点技能,给自己一个新开始。


徐父很能干,农忙时节在家里种了 40 亩地的西瓜。徐孟南也会帮着干活。
徐孟南会接到很多人的求助。他与吉剑等考生仍保有彼此的联系方式,平日能看到对方动态,但几乎不再联系。他不羡慕吉剑这些发家致富的 " 零分考生 ",称他并不看重钱财,而是 " 想要做一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高考 " 零分 " 后,徐孟南曾与当时的班主任发生过争执。班主任说,社会即使有不足,也是一个人改变不了的," 你应该去适应社会,而不是叫社会来适应你 "。徐孟南反驳," 人类不只在适应,也在改变 "。2017 年,徐孟南重新报名参加高考。他拿着 9 年前的高中毕业证去县城招生办报名时,用手机搜索了高考相关的新闻。一则 2014 年浙江、上海等地高中教育改革的新闻映入眼帘,里面推行的走班制、选科制替代文理分科、一年多考、综合评价等政策让他觉得熟悉。他瞬间感到,这些改革内容,与他当年提出的教育理念 " 相差不大 ",自己当年的坚持终于获得了认可,是值得的。" 特别的激动。" 徐孟南回忆自己当时内心一阵狂喜," 我比韩寒更进一步了,韩寒只是反叛,我还提出了一个更好的教育理念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跳转到指定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52820 | 回复:53116





00852香港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