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00852香港网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亦伊
发表于: 2018-10-13 13:25:18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国庆假期,我去了趟潮汕,一路上不仅吃的不亦乐乎,途中读的书也是津津有味。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好吃到爆,不对,好看到爆的《鱼翅与花椒》。


要谈这本书,必须先谈谈这本书的作者——
一个执着的吃货——扶霞 · 邓洛普


有些人天生就会演戏,有些人注定成为画家,而扶霞注定成为一个吃货。
普通的吃货,四处觅食;高级的吃货,自己去做;扶霞段位更高,不仅不远万里到中国来吃,还跑去烹饪学校上课,成为该校第一个外国女学生。


九十年代初,扶霞从剑桥毕业,在中国背包旅游。途经成都时,被一家路边的苍蝇馆子彻底收服。
她在书里写," 至今我仍然记得那顿美餐的每一个细节。"
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中国菜,让扶霞大开眼界。


扶霞做的素麻婆豆腐
于是乎,几个月后,她又回来了。
这一次,她申请了川大的奖学金,研究的是中国少数民族历史。
但是," 我必须坦白,填着表格上那一栏栏的项目,我心里想的是鱼香茄子、豆瓣酱红烧鱼、火爆腰花和花椒的香味。"
果不其然,来成都后,她很快就溜号了。每天走街串巷寻觅美食。
吃得不过瘾,她还总是跑到人家后厨去一探究竟。
在成都的第一年,她还和德国朋友一起去四川烹饪学校上了短期课程。


后来,奖学金到期,她干脆辍学,真的进入了一家烹饪学校,系统学习川菜。
怎么使用切、片、斩、捶、刮、剜各种刀法,怎么调控火候,怎么调出适合的酱料,川菜的精髓,她一一研习、拿下。
回国后,她进入伦敦大学念硕士,毕业论文就是关于川菜的。
后来她还出了一本川菜菜谱,将她心心念念的四川美食付诸笔端。还拿了奖。


此后,她走上了美食家的职业生涯,到处去吃,然后写出来。
《鱼翅与花椒》是她的第三本书,2006 年就出版了,只是等到如今才有了简体字版。

看《鱼翅与花椒》,会想到何伟,也就是写出《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的彼得 · 海勒斯。


彼得 · 海勒斯是美国人,90 年代来到涪陵,从此扎根中国,记录下 90 年代至 21 世纪头几年的中国故事。
扶霞是英国人,也是 90 年代来到中国,她坐守成都,吃遍中国,不仅写下自己的美食之旅,还记录了 90 年代中国的一个切面。
虽然和吃相关,但《鱼翅与花椒》不是菜谱,也不是散文小品,而是一本扎实的纪实作品,不光是吃,还饱含记忆与情感。


她在书中写下了很多故事,很多人。
比如谢老板。
谢老板四十几岁,开着一家担担面,脸上坑坑洼洼,肤色被太阳晒得深深浅浅。气质有点厌世,有点愤世嫉俗。
他永远冰着一张脸,不管你怎么热情的打招呼,也只是和往常一样问道:" 啥子面?"
这家面店就在川大附近,虽然不起眼,味道却非常棒。
扶霞想弄到配方,谢老板当然不给,软磨硬泡,才勉强让扶霞看了调味料,后来去得多了,终于搞到秘方,记在了小本本上。


扶霞的笔记
那个时候,她到处去吃。骑着自行车,从东城到西城,见证了一排排杂乱的房子,古老的街道,原木结构的建筑,街巷里捧着饭碗晚餐的人,一排煤气炉子上冒着热气的砂锅……
她当时没有想到,她其实也见证了一个后来再也看不到的成都。
2001 年,她再回成都,政府正在大刀阔斧的改建,谢老板的店面周围都是残垣断壁。
谢老板不知经历了什么,面部温和了许多,见她来," 投来热情的目光,差点就笑了。"
当然,他们并没有叙旧,扶霞也没有过多探问谢老板的故事,但这一段浅浅的相交,还是让人动容。
后来,她再也没见过谢老板。
不过,她把他的担担面菜谱出版了,全世界热爱川菜的人,都能看到。
这本《鱼翅与花椒》里,也附上了。

有人问,为什么书名叫 " 鱼翅与花椒 "?
扶霞说," 因为它们表示在西方人眼中的奇异:花椒的麻味西餐里没有;鱼翅嘛,代表对西方人最神秘的菜肴。"
这是一个西方人才会有的认识,也是这本书最好看,最宝贵的地方。


扶霞首先是一个西方人,她拥有西方人的视角,如此,她才会看到我们习以为常却无动于衷的细节。
但同时,她又敢打破禁忌,不仅自己经历了一场饮食文化的洗礼,改变了固有的饮食习惯,也在示范和提示一种观念:吃,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对话,而破除偏见,才能体会到更丰富的美好。
这本书的开头,就是一场饮食文化对撞的现场。
那时,扶霞第一次来中国,在香港停留,表哥请他吃中餐,点了一盘皮蛋。
面对这一 " 黑暗料理 ",扶霞做好了各种心理建设,可是吃到嘴里,还是难以下咽,甚至感到恶心。
幸好扶霞保有一颗开放的心,没有就此给中餐打上一个 " 恶心 " 的标签,而是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要知道,对饮食的偏见,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过的执念。
就是中国内部,我们对于豆花是甜的还是咸的,粽子是包红枣还是包肉,都一直争论不休。
外国人对中餐的偏见,更是由来已久。


十三世纪末,马可 · 波罗便不无厌恶的写道,中国人喜欢吃蛇肉和狗肉。
直到 2002 年,《每日邮报》上还刊登过一篇名为为《呸!中国菜》的文章,告诫读者," 中国菜是世界上最阴险狡猾的,中国人成天吃的就是蝙蝠、蛇、猴子、熊爪子、鸟的巢穴、鲨鱼的鳍、鸭子的舌头,还有鸡的爪子…… "
虽然扶霞并没有这么深的偏见,但打破原有的观念,其实也是一次次粉碎自己安全网的过程。
比如说,中国人在菜市场里直接杀鸡宰鱼的血淋淋现场,曾让她困惑、惊讶。但她慢慢了解了食材新鲜的重要性后,便开始理解、接受。
她一再向我们示范,打开自己,才能撞见美味。
比如说,她第一次看到兔脑壳。
没有耳朵,没有脸皮,兔眼睛直直看着你,尖尖的牙齿一览无余。
" 光想着有人吃这个,我就要吐了。"
但是,有一个晚上,她一个人跑到路边摊觅食,几倍酒下肚,就此吃了下了第一个兔头。
" 一切两半,撒了点花椒和葱花。"
味道好地让人陶醉,从此,她每周六晚上都会点炒兔脑壳儿来吃。


对于花椒,她也是一点点适应的。
她说,花椒相当于香料世界的 " 跳跳糖 ",这是西方世界里没有的味道。
在中国待得久了,她开始体会到中国人独有的口感,她发现" 嫩 "、" 滑 "、" 爽 "、" 麻 "、" 味厚 "这些形容和感觉,在西方是不存在的。
她在书里提到很多次西方人对中国饮食的偏见,比如西方人对中国人吃鱼翅的谴责,她的回应是:
" 西方人谴责中国人吃鱼翅当然容易啦,因为他们自己根本不想吃。但我们会为了环境,放弃寿司、金枪鱼三明治和便宜的汉堡吗?"
这当然不是说吃鱼翅就是对的,她也绝无此意,而是指出一种现象,我们太容易抱着偏见去指责别人,却不愿意哪怕更进一步的去了解一点。
我很喜欢她下面这两段话:
" 如果你在另外一种文化中沉浸多年,它会改变你,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你永远无法以单纯一种方式看待世界了,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对的。
" 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跨文化交流对人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因为这能提升你的同理心和理解力。这意味着你不会认为你总是对的,你能够从另外的角度看待问题,能够尊重有不同立场的人,并寻找共识。"
尊重差异,你会发现世界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好像有点拔高了,让我们回到人间烟火。


其实,除了对饮食文化、偏见和环保议题的思考,大部分的篇幅,扶霞还是在写美食。
在这本书里,她不仅待在四川,甚至走遍了中国。
她曾去湖南韶山品味毛家菜,在香港的大厦里体验隐秘的私房菜,去北京追寻皇帝的食谱,去清溪探访最好的花椒,去阳澄湖吃蟹,去福建发现野味……
她真的很会写吃,常常看得我直流口水。
写完这篇文章,我点了一份南昌炒粉、一份皮蛋瘦肉汤。
终于觉得心满意足。
嗯哼,你是不想吃点什么了?
-the end-


- 魏小河 -
一条未知终点的河
从   读   书   开   始
尝 试 不 粗 糙 的 生 活
Ps.
这两年以来,微信更新的不如以前勤奋了,一个是自己懒,有时候也常常不知所措,有些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内容效果很差,有些随便写写的,反倒很好。
所以,我想要听听你的声音。
下面是我的个人微信号,扫码可加,添加的时候,请回答:我的第一本书叫什么?答对,就通过。
会不时在朋友圈发一下读书和生活日常。
也想经常征求一些大家的意见,有一些更直接的交流。
晚安。


跳转到指定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1768 | 回复:1779





00852香港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